剑阁,位于位于剑阁县城北15公里大剑山、小剑山中断处,两旁断崖峭壁,峰峦似剑,两壁对峙如门,故又被称为“剑门”。
是益州北部地区最著名也是最重要的的天然关隘,享有“剑门天下险”、“天下第一关”、“巴蜀之门户”之称呼。
早在600多年前的大周王朝的时候,巴国的丞相杜兴在此修筑栈道30里,设关守卫,称之为“剑阁”。
整个剑阁地区地势十分险要,剑阁往北走的路乃是一个下坡的路,路也仅仅只有20多米宽而已。
剑阁向南,则是完全依托木制的栈道连接巴蜀之地。
可以说是巴蜀益州地区的抵御北方敌对势力入侵的最重要的关隘,没有之一。
当年巴国将军文博曾经带领2万守军在这里抵御大乾的20万大军进攻,足足抵御了一年之久,也未被攻破,由此可见这剑阁的地势险要。
韩信也曾经试过使用攻城巨炮对剑阁展开炮击,结果炮弹命中到城墙的时候,直接被坚硬的石头给阻挡了,炮弹的毁伤能力很有限。
整个剑阁的城池主体就是十分坚固的山石组成,其坚固程度可想而知!
再加上道路狭窄,就算是韩信有百万大军也施展不开兵力。
剑阁的地形只能允许韩信这一边一次最多只能组织5000人规模左右的进攻。
而只要进攻的队形向前推进,敌军就会放滚木。
这滚木从高向地就会越滚越快,然后所有挡在滚木前面的士兵,都会被滚木砸倒伤。
除了滚木以外,还有石块。
守军一方也会往下丢石块,石块也会从上往下滚动,可以说这对于任何试图正面进攻剑阁的军队来说,都是一场地狱一样的考验。
所以韩信很愁啊!
就在韩信准备继续组织进攻的时候,他接到了亲卫的汇报,“报告大将军,邓艾将军带领3000精兵到了!”
韩信最近攻城受挫,也在思考邓艾的计策,他发现邓艾的计划似乎是一条不错的计划。
如今听到邓艾带着3000部队来支援,那么很可能是自家陛下将3000名精锐交给了邓艾。
“快快有请!”
邓艾和刘兰初以及韩信三人在大帐之中密谋了很久,直到邓艾两人离开后,韩信终于下定了决心。
昭武三年,三月底。
在剑阁这边被阻挡了足足20天的汉军,开始准备发动过一次攻城战。
汉军走出大营,列着整齐的队伍开始慢慢地向前推进,同时野战投石机等也都做好了进攻的准备。
“预备,放!”
“嘣嘣”
弩炮还有回回炮开始发出沉闷的炮声,在投石机的射击下,一个个石弹被打了出去,砸到城墙上发出了闷响。
此次进攻的目的就是为了制造足够大的动静,吸引敌军注意力,给邓艾等人创造机会。
除了投石机以外,汉军还出动了火枪队,在300米以外的距离列好队形,对着城墙进行排枪射击。
就在剑阁北面的汉军的佯攻,打的热火朝天的时候,邓艾已经带领着利刃部队正在跋山涉水。
他们这一群人正艰难的往顺着剑阁东侧的大剑山往上爬。
幸亏这支被称为利刃的部队都接受过攀登训练。
毕竟每个士兵都携带着15天的口粮补给,外加大量的武器装备,甲胄等,可以说负重相当沉重。
每个人身上的负重都已经几乎达到了七八十斤的重量。
不过这些士兵依旧以十分稳定的速度向山上攀爬。
山路崎岖难行,但是依旧阻挡不了利刃部队的脚步。
终于,在当天晚上,利刃部队顺利的到达了大剑山的山顶。
足足1180多米的海拔高度,3000名利刃部队的将士连同邓艾,无一折损,顺利的到达山顶。
众人当晚在山上露营,大家都经历过专业训练,所以很快就适应了这种生活。
第二天一早,众人开始吃饭后,就开始一路向南,准备翻越大剑山。
俗话说上山容易下山难。
尤其是在崎岖的山路之中,利刃部队的10人一队,都用绳索连接好腰间的安全绳。
这样下山的时候就算是有人不小心失失足滚落下去,其余的人也可以利用安全绳把人给救上来。
一路上还真的发生了几次险情,但是在利刃部队的专业素质下,都被克服。
经过了总共5天的跋山涉水,利刃部队顺利的翻越了大剑山,成功得绕过了剑阁这个关隘,进入到了益州的胸腹之地。
赵勾还是很怕死的,他一边分兵3万,让人带兵去坚守永安城和白帝城这两处地方,防止汉军从东边的靖州地区打进来。
另一边则是让人在各处益州东部的各处地区分兵把守关隘,比如蒹葭关,孟山关等关隘,这些地区的总兵力大约4万人左右。
除了这些以外,他还在益州重新征召了5万民团,这五万民团则是和成都城内的2万精兵负责把守成都城的安全。
而剑阁地区的6万大军,也是分兵状态的。
其中粮草辎重重地江油城,分兵一万人,剑阁3万人,剩下的2万人则是在剑阁背后的剑阁县驻扎,随时可以支援剑阁或者支援江油城。